舊日的足跡

1970年代尖沙咀彌敦道華源大廈香港新舊照片對照 - Hong Kong Maper

1970年代尖沙咀彌敦道華源大廈香港新舊照片對照

昔日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,由於香港歷史、地理、人文諸多因素的影響,使香港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,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存,從照片中能看到中文、英文及日文的招牌。

1970年代尖沙咀彌敦道華源大廈香港新舊照片對照

昔日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,由於香港歷史、地理、人文諸多因素的影響,使香港成為一個獨特的地方,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存,從照片中能看到中文、英文及日文的招牌。

1955年啟德與現代對比地圖

  圖片上方為1955年啟德地圖(圖源:華僑日報年鑒),下方為現代。 點解啟德叫啟德? 1920年代初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(又名區澤民)合資經營「啟德營業有限公司」(Kai Tack Land Investment Co., Ltd.),在九龍灣北岸進行填海工程,原計劃發展成花園城市住宅區。「啟德」公司一名就是以為何啟及區德二人命名而成,而新填地則按公司名稱命名為「啟德濱」。

1955年啟德與現代對比地圖

  圖片上方為1955年啟德地圖(圖源:華僑日報年鑒),下方為現代。 點解啟德叫啟德? 1920年代初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(又名區澤民)合資經營「啟德營業有限公司」(Kai Tack Land Investment Co., Ltd.),在九龍灣北岸進行填海工程,原計劃發展成花園城市住宅區。「啟德」公司一名就是以為何啟及區德二人命名而成,而新填地則按公司名稱命名為「啟德濱」。

1935年香港大埔與現代對比地圖

香港大部份車站名稱,都是直接以地名命名的,可是位於大埔的車站,卻偏偏叫大埔墟站。現在明明沒有大埔站,何以不更簡潔地稱為大埔站呢? 大埔墟站不稱為大埔站,主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。

1935年香港大埔與現代對比地圖

香港大部份車站名稱,都是直接以地名命名的,可是位於大埔的車站,卻偏偏叫大埔墟站。現在明明沒有大埔站,何以不更簡潔地稱為大埔站呢? 大埔墟站不稱為大埔站,主要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。

1985年調景嶺與現代對比地圖

調景嶺(英語:Tiu Keng Leng , 又稱:Rennie's Mill)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,原是寮屋區域,經1990年代填海及爆破平整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。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,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。 圖左方我們可以見到調景嶺的英文是 Rennie's Mill而不是Tiu Keng Leng。

1985年調景嶺與現代對比地圖

調景嶺(英語:Tiu Keng Leng , 又稱:Rennie's Mill)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,原是寮屋區域,經1990年代填海及爆破平整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。調景嶺位於將軍澳市中心的西南部,五桂山的東南面和照鏡環山的東北面之間的低地。 圖左方我們可以見到調景嶺的英文是 Rennie's Mill而不是Tiu Keng Leng。

1909年香港將軍澳與現代對比地圖

明代刊行的地方誌一《 粵大記》當中的廣東沿海圖已清楚標示「將軍澳」,故此,起碼在明代,將軍澳已經有居民定居。早於十三世紀,將軍澳便開始有人居住,但大量的人口聚居則在十六世紀後期,當多條細小漁村建成後才出現。坑口曾是整個清水灣半島人口最多及最繁榮的地方,並發展為一個墟鎮。在過去數個世紀,將軍澳一直以鄉郊用途為主。

1909年香港將軍澳與現代對比地圖

明代刊行的地方誌一《 粵大記》當中的廣東沿海圖已清楚標示「將軍澳」,故此,起碼在明代,將軍澳已經有居民定居。早於十三世紀,將軍澳便開始有人居住,但大量的人口聚居則在十六世紀後期,當多條細小漁村建成後才出現。坑口曾是整個清水灣半島人口最多及最繁榮的地方,並發展為一個墟鎮。在過去數個世紀,將軍澳一直以鄉郊用途為主。

1913年香港馬鞍山與現代對比地圖

馬鞍山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(距今約三,四千年前)及南宋時期的文物。1910年代,該地仍是一個小村落,村民從事農業、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。

1913年香港馬鞍山與現代對比地圖

馬鞍山曾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(距今約三,四千年前)及南宋時期的文物。1910年代,該地仍是一個小村落,村民從事農業、漁業等傳統鄉村經濟活動。